(1) 课件
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,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。教师的工作本身就很紧张,要备课、上课、批改作业、辅导“后进”生等。而制作一个课件的时间却不容小看。本来采用传统教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节课,有的教师为了某些特殊原因,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,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基本一样。相反则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,对教学模具的选择,成了对传统教学的“一票否决”。当然,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、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,投入多点时间是值得的。可是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,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,如果长此下去,不免让人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。
(2) 制作、使用过程中不尽人意
在使用多媒体工具制作的过程中,我们不断发现多媒体工具也不是万能的,在很多地方也是不尽人意。例如我想在PPT中插入一段影片,但是所找到的影片却往往是因格式不对,无法插入。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放映的PPT视图,如感觉什么地方不足想立刻对幻灯片修改是不允许的,这就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挥洒自如!
(3) 以电脑为中心
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,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,为了方便,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,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,课件便按顺序“播放”下去。这样上出的课便是“流水课”,教师几乎也只是一个劲的点鼠标,而无需讲解。更有趣的是,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,有的图片及声音没有“打包”,一旦更换机器,讲课时有的图片显示不出来,而只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大“×”号等。让讲课教师尴尬不已。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,究其根源,实质上是“以教师为中心”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从“电脑”为中心的教学思想,它只不过更强化了“教师的主动性”和“学生的被动性”。
(4) 公开课专用
为了一节公开课,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,终于制作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课件,这样费时又费力,因此,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做课件来辅助教学,导致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上公开课、示范课的专用道具。在随堂课的教学中,仍然是“满堂灌”、“填鸭式”、“一言谈”等传统的教学模式。